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要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紧密结合,各方主体需要共同努力,如图1所示。

图1 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组织治理框架
一、构建协同治理机制
多主体是市域产教联合体的鲜明特点之一,没有完善的保障机制,市域产教“联而不合”是必然结果。构建协同治理机制是促进联合体组织治理的重要举措。首先,建立联合体领导机构。这个机构应该由各合作组织的高层领导组成,按照“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的原则,由政府分管教育工作的负责人担任组长或理事长,学校主要负责人、企业负责人担任副组长,主要项目参与者为小组成员,定期召开联合体会议,确保联合体的统一决策和协调行动,推动各方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发展。其次,设立联合体工作机制,探索适合联合体的“政策—资源”协同推进机制,明确各成员单位的工作内容,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确保工作有序推进。最后,制定协作合同,明确各方的权责利益,保证资源的持续投入,增强协作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参与到产教融合中的企业要有自主自愿的行为意识,要能高度认同产教融合的相关社会行为、尊重产教融合及人才培养的价值观念、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二、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校企合作具有跨界属性,涉及到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的部门,它们追求不同的利益目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合作成本较高,合作效果差,很难实现共同的利益。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是实现联合体组织治理的重要手段。首先,建设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整合各成员单位的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和互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也是在产教融合中需要特别向企业方明确的任务和责任,要参与开发职业教育教材、创新教学方法和学校管理方式等。其次,搭建行业需求信息汇集平台,及时了解行业的用人需求和技术动态,为职业教育提供精准的指导与支持。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鼓励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建设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以促进产教双方的对接和合作。201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强调了职业教育需要运用大数据和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来推动产教的深度融合。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进一步强调了大数据技术在促进产教融合方面的重要作用。大数据治理是必然趋势,也是产教融合实现项目信息化的有效模式。最后,创建人员培训与交流平台,促进各主体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如学校开展的企业访问工程师项目,多数学者认为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交际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
三、完善治理工具体系
完善治理工具体系是提升联合体组织治理能力的关键。首先,制定联合体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制度宣传解释力度,扩大制度知晓率,增加透明度,明确联合体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流程,建立健全执行情况责任追究体系,明确具体责任部门或个人,保证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其次,设立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制定明确的绩效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联合体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为优化组织治理提供依据,激励各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并贡献力量。最后,建立风险管理和问题解决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打通问题通报渠道,发挥数字信息化技术的功能优势,通过“智能化、信息化、共享化”谋求风险问题的有效防范和化解,推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在市域联合体建设中的深度运用,确保联合体高效而稳定的运行。
四、促进联合行动体系
促进联合行动体系是实现联合体组织治理的目标。首先,保证联合行动的经费支持,这是联合体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要确保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比如,英国政府构建了多元化的融资机制,以加强对产教融合的财政支持。在企业方面,政府通过将产教融合的推进效果与税收政策、专项资助、补助补贴等相联系,以提高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而在学校方面,政府通过专题立项等方式,增加对产教融合专项拨款,提高了产教融合所需资金的保障水平。这些措施有效促进了产教融合的发展。其次,加强产教融合的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比如,英国政府为了确立产教融合的法定地位,并明确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加强了产教融合政策文件中的措辞力度。他们将原本使用的“建议”和“可以”等词汇修改为“必须”和“务必”等更加强制性的措辞。这种调整向各方明确了其在产教融合中的责任和义务,进一步推动了政策的执行和实施。最后,建立产教合作项目的推进机制,鼓励各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合作项目,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
五、推动组织文化融合
推动组织文化融合是实现联合体组织治理的重要方面。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能够塑造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形成组织的知识体系。首先,在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政府应将联合体实体建设和产教融合行为视为公共价值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企业和学校等各方都应被视为平等的参与主体,共同承担公共价值的创造责任。创建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强调团队合作和共同发展的理念,增强成员单位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其次,加强组织间的沟通和协作,建立联合体内外的沟通渠道,建立定期召开会议、制定工作计划、开展培训交流等机制,促进各方的沟通和协作,促进信息流动和资源共享,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和矛盾。可以指派合适的人员担当关键联系人,其通常要具有商业背景或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经验,能够跨部门进行交流,并且还拥有可以用来创建新型合作的社交网络,保证沟通频率。最后,建立共同的员工培养和发展机制,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增强员工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