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产教融合,打通职教本科人才培养链

来源:中国教师报 发布日期:2025-01-03

人才作为支撑企业发展、服务创新驱动的第一资源,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下,部分企业在招工用工方面遇到诸多困境。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用人缺口大,一线技术工种人员流动频繁,往往“青黄不接”,特别是一些关键领域技术岗位甚至“一将难求”,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经济平稳增长和提质增效升级。

面对这个问题,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主阵地的本科职业院校,应该如何提质培优,才能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校企共建,打通人才供给链

企业用工难,难在思路,难在决断。企业之所以“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用不好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内招外引”方面缺乏聚人留人的一盘子统筹机制,以及立足实业、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齐头并进的人才延揽培育机制。在“愿景—策略—行动”系统性观念规划中,企业要把择人用人的目光更多投向职业教育领域。同时,本科职业院校应主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实训教育过程赋能,在助推企业生产精细化、智慧化、绿色化等方面添柴续火,把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企业人才链中。

作为紧密连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贴近就业和民生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一头牵着经济,一头挂着民生;一头系着发展,一头连着就业。这要求本科职业院校不能“在象牙塔中做学问”,要破除行业壁垒,积极寻找各种社会资源,打造没有围墙的育人空间,“走出去、请进来”,通过技术赋能、产教融合,为“成功成才”敞开大门,为“出彩出众”搭建舞台,在多层次、多方位教育情境中,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学院与歌尔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山东工程——歌尔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建立“协且同、融且合、合且优”校企一体化育人机制,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需求的精准匹配,畅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渠道,构建“思政教育、校企合作、实习就业”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共同探索出一条适合职业本科学生的联合培养之路,真正培育出具有“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目前,该学院的第一批“匠造班”学生已经在歌尔工学院开始实训。

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只有把学校建在产业基地,建在开发区里,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建在需求链上,走产教协同、校企融合发展特色之路,才能使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只有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企业招工、毕业生就业难题才不再难。所以,本科职业院校要主动成为赋能企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为企业发展提质增效、阔步前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情境导入,盘活校企人才链

行棋观大势,落子谋全局。乘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东风,本科职业院校要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发展格局打造职业教育先行示范样板,探索出一条特色化发展之路。

怎么做?

本科职业院校要立足校情,彰显远见担当,提升专业内涵,办社会需要的专业;要德技并修,育训结合,建立“产业园区+学校+企业群”创新创业职教联盟、人才培养集散基地,增强青年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增强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要踩着时代的鼓点前行,同步企业发展进程,增强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的适应性,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畅通学校精准契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绿色通道,增强学生的适应力和竞争力;要创新驱动,重塑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在教育理念、教程设计、实操实训、科研创新、监管评价等方面形成新机制,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专业优势,打造“风景这边独好,体验会更好”的体验式课堂。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与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赵雅倩技能大师”省级工作室,与中国电建一公司共建“赵传国技能大师”校级工作室。这些工作室依托工业和信息化大数据重点领域人才培养基地、山东省新旧动能公共转换实训基地、山东省大数据创新人才基地、山东省高等学校新技术研发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行业特有工种鉴定基地,开展各级各类社会服务项目。

在技术和产业快速迭代的大背景下,“创新驱动”“人工智能”“人才强国”国家战略的实施离不开职业教育。本科职业院校要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同频共振,紧盯技术和产业发展前沿,整合、集聚航空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芯片行业、智能制造、生物健康、现代物流等高端、高阶产业教学模块资源,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迈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新步伐。

共融共通,构建命运共同体

产教融合,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养成、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办学模式。产教融合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生产效率。产教融合,融的是办学、育人、培训、评价等工作机制,融的是精诚合作、命运与共的价值理念。

高质量的产教融合要求本科职业院校将企业先进技术、产品、工艺和管理引入学校,打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路障。同时,通过“嵌入式”“订单式”培养,为企业定向培养从业人员,既满足了企业需求,也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

这一方面要求学校按市场需求招生、培养人才,针对企业“痛点”问题设定具体合作项目,互利共赢,精准合作扩大对接面;另一方面,要求企业参与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资源共享,从深度和广度上持续提升校企合作能级,互融共生,同向同力打造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命运共同体。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积极打造产教融合生态平台,先后共建鼎利通信产业学院、华为ICT学院、甲骨文云学院、歌尔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等产业学院,与中国重汽、海尔、海信等300余家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共同开发课程40余门、共同开发教材30余部、联合授课50余门。另外,学校牵头成立了济南市数字电商与现代服务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市域产教联合体,赋能区域产业创新发展。

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经济向各个行业领域渗透,“互联网+”新职业不断涌现,职业教育应当以提升就业为导向,依托新业态、新职业发展机遇,提质增效,让更多学生在职业发展之路上稳步前行。

为此,本科职业院校必须创新教学模式方法,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速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打破空间、时间限制,为更多学生接触互联网经济及相关产业提供学习平台,助力终身学习,拓宽就业渠道,让职业教育更“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

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职业教育吸引力不断增强。本科职业院校必须勇于探索创新,深化产教融合,千方百计激励更多学生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扎实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为服务区域重大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作者系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校长)

分享到: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