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
钉钉副总裁
邢悦
(2024年4月16日)
今天,我站在企业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把握和用人实际考量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点和体会。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2022年首次突破1000万人,达到1076万人;2023年再次突破1100万人,达到1158万人;2024年预计将达到1174万人。从规模上看,对就业增加了一定压力,但从发展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每一年有这么多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发展根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职业考试市场规模和参加职业考试市场人群不断扩大。根据第三方观测机构数据显示,2023年职业考试培训市场规模达到861亿元,近1.9亿人参加职业考试培训,其中在校生人数超过三分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走在世界前列。与此同时,数字人才供需缺口仍在扩大,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字经济就业影响研究报告(2021年)》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人才即ICT专业技术人才缺口接近1100万,据此估算当前数字化综合人才总体缺口约在2500万至3000万左右,且缺口仍在持续放大。逐年增长的高校毕业生人数无法填补持续放大的数字人才缺口,在此背景下,如何加速数字人才的供给与培养是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的重大挑战,也是值得探讨的关键问题。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三个不匹配,即产业岗位供给数量与高校毕业生规模不匹配、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学生的素质能力与岗位需求不匹配。与之对应也潜在三个可能的解决方案,包括通过技术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通过加强校企合作调和供需关系以及通过提升数字素养夯实专业技术基础,这三个方向将是未来重构和优化大学生就业要素的重要趋势。
从50年代至今,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经历了从“IT+”到“互联网+”,再到“人工智能+”的三叠浪,每一浪的信息技术驱动都在推动新一轮数字变革加速演进。谁把握住了时代机遇就等于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解决时代发展问题是驱动数字变革的核心要素,在2010年之前,一直是IBM公司领跑“IT+”时代,2010年后,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大量互联网企业在第二波数字变革中把握住了机会,借助互联网平台解决了城乡之间商业流通体系均衡发展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也是一样,所有的企业都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面对这一波数字化浪潮要解决的时代发展问题。可以说,我们当前正处于数字化基础设施最好的时代,不用投入大量成本就可以即插即用的大模型,只要我们联合起来,就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向数字时代奔跑。
发展数字经济,需要培养大批数字人才,既需要一些专业性人才,把物理世界在数字世界孪生构建,也需要更多能够理解物理世界百业千行的数字人才。数字聚变是对物理世界进行数字化重构,数字裂变是将数字技术融入行业进行应用创新,而数字质变的关键在人才。所以数字人才才是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阿里巴巴集团现在招聘的人员,除了高精尖人才之外,就是真正能和职业接轨的人。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参与产教融合项目、考取相关技能证书等参与职业领域活动,特别是在教育部、人社部等部门的指导下,产生了许多与社会发展高度接轨的新职业、新技能。以钉钉数字化管理师为例,自2019年被纳入人社部新职业以来,数字化管理师从业人员已超过200万人,参与数字化管理师培训学习人数达到230万人且大部分是大学生。我们要把更多产业上的资源前置到高校当中,让在校大学生多些职业技能标签,进而在求职就业中赢得更多企业的青睐。
当前,实体产业数字化的转型升级并不一定局限在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才,今天任何专业的学生如果完成了初级和中级低代码的学习,都可以参与到这个进程当中。根据Gartner的预测,在2024年,大部分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可以由非技术专业人士构建。
回到刚才讲的数字素养话题,当今大学生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依靠电脑、手机基本上可以实现所有的工作。在这样的时代下,我们觉得什么是数字素养?以前通过考取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来体现数字素养,但是现在不是了。人才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能,数字人才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数字经济中的协同办公、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就是传统经济下的水、电、煤和自动化,是每一个数字人才都应具备的通识性数字素养。我们和全国工商联推了一个认证项目,希望围绕企业需求来做一个通识性的数字人才标准,我们希望这样基础性的人才培养计划能尽早跟高校对接,让各学科人才都能够感受到数字化的力量。
从就业工作来说,能不能利用如今的数字化技术,让学生简历上面的每一个履历通过学校的培养过程来体现?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会被贴上很多能力标签,这些标签由学校给学生打上才有公信力,企业看到学生简历,比纸质的更有感觉。我们畅想一下,有了AI,未来简历是动态简历,学校更新学生的履历,自然就有了学生简历,学生参加一个竞赛项目,结果就可以实时反馈和体现。同样,如何通过智能化工具,有效解决就业信息不对称、全程服务跟不上等就业工作难点问题,并且有效驱动多维组织协同联动、就业育人贯穿人才培养始终,这是今天我们是否能够下好全国就业工作“一盘棋”的关键所在。
当前就业和创业是就业工作大局中的两条线,我们认为未来可能创业即是就业,而且创业比例也将会越来越高。目前阿里巴巴平台创业者的年龄也是越来越小,平均年龄26岁,并且女性占比46%。我们认为创业者的比例未来甚至都有可能超过就业群体,因为现在斜杠青年越来越多。
AI来了,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大家都知道ChatGPT文生文的能力,新的流量入口已经产生,OpenAI也推出新的玩法GPTs,仿照苹果商店和谷歌商店,通过操作系统垄断生态,让开发者必须待在框架里。我们走开源技术路线,就是希望赋予那些创业个体即能够定义问题、定义场景的人更多技术,能够即开即用,用四步完成AI代理创建,支持低门槛创业。
能够深度挖掘场景、定义问题才是今天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所在。AI时代,人人都可能是AI大师。今天的产教融合不能再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只是放在计算机学院,应该与学校各学科深度融合,让更多学生学会在人工智能时代发现问题,并且能够在有效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就感。高校应该开设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如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通识类公选课,降低大家的创新门槛。畅想未来三年,3人以下的公司、3个人的团队可能是特别稳定且强有力的创业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