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疫情仍是进行时的当下,2020年全国两会一如既往地释放了积极坚定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信号。在这一基本发展路径之下,中国作为“崛起国”与当前世界“守成国”的消长关系、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对立制衡等崭新时代命题,都在倒逼中国教育对外开放领域重新权衡国内国外发展变量,调整发力方向以回应时代、回应全局。
从世界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变;从中国看,后疫情时代之大作为正率先重启。回应当前这个特殊而重大的时代节点,是教育界的责任,也是教育界的机遇,将为形塑未来中国更出色的国民素养、更强劲的人力资源、更契合时代的优秀人才带来突破。
一、“后疫情”进行时:中国教育对外开放面临的崭新命题
首先,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遭遇短期集中冲击。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如出国留学、来华留学、人才引进、人文交流等诸多方面,因疫情直接影响而遭遇的集中冲击不言而喻。短期来看,疫情导致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国际教育投入下降、国际人员流动锐减、国际政治局势变动等,都是教育对外开放的暂时性消极变量。在国际疫情倒灌、国内局部反弹的双重风险下,预判和测算上述影响及其规模,预筹应急应对举措,配合大局打好“战疫”下半场无疑是首要命题。
其次,“全球化”“国际化”遭遇空前反思。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这波全球化,毫无疑问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巨大财富,但同时也伴随着国别鸿沟、贫富差距、社会分化史无前例的扩大。新冠疫情的暴发,更让很多国家体验了产业链断裂对国家经济主权带来的直接威胁。“逆全球化”“有限的全球化”思潮以及各国对于“对外开放”的保守与退守姿态,将会成为后疫情时代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新语境,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值得深度研判。
再其次,国际局势演变与国际舆论环境更趋复杂。中国经济上的赶超带给世界“守成大国”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新冠疫情防控所凸现的中国体制优越性,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威胁。疫情发生前,中美间贸易摩擦持续升级,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已然倍受打压。疫情蔓延背景下,“甩锅”中国、起诉中国、制造病毒起源谣言等国际舆论攻击仍在继续发酵。长远来看,中国教育对外开放领域不但有迫在眉睫的舆论挑战需要应对,还有不少既有的舆论困局需要攻坚。近期,美国更出台专门新政,对我国赴美留学和科研人员进行精细分类与精准限制。这对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出国留学、人才交流、合作办学等方面都将带来牵制与干扰。
二、“新常态”将来时:积极坚定、行稳致远的四个发展思路
一是预判先机,撬动教育专属红利。从国际惯常的经济规律看,与经济不景气并行的往往却是教育的逆势上扬。中长线来看,全球疫情带来的持续性就业低迷、需求萎缩会逼迫劳动力回归或滞留教育培训领域以寻求缓冲与储备,从而有望促使教育事业、包括教育对外开放领域为之提振。与此同时,教育交流合作恰恰是全球化遇阻、国际政经局势紧张之下的一个软性缓冲机制、甚至是关键性刹车机制,正当大展经纶之时,要及时对相关特殊机遇、专属红利做出预判,承担使命并发挥作用。
二是分而治之,部署差异化、精准化的交流合作战略。大变局之下,理工领域和人文社科领域的合作交流战略要有差异化部署;面向不同国别的合作交流策略要区分对待;对短期冲击巨大的领域与长线稳定推进的领域,要有分而治之的精准化扶持举措等。
三是集中发力,推动举国体制在教育对外开放领域的关键性发挥。集中力量稳住出国留学前线、迅速重启来华留学、加紧争取高科技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加急培养能够站到一线为中国独挡一面的卓越国际人才等诸多方面,都有赖国家的集中动员与集中投入。有必要研判全局取舍轻重,争取资源保障重点。
四是全员提升,普及并升级国际素养教育。中国已然站在世界舞台的最前端,中国年轻一代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为此做好准备,无论是能力上还是心理上。有必要在审慎研判立意、边界、时机的前提下,普及并升级以“世界观、民族情、中国心”为宗旨的国际素养教育,推动年轻一代在全球宏观大背景中有效比照与深度认知当代中国的定位、角色与责任,进而发展出契合时代的全球合作与全球竞争素养,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稳健承继中国的未来。
(原载6月23日《中国教育报》,内容有增加。作者王晓宁,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